乙类乙管后出入境大幅回暖截至目前,国内已开放出境跟团游试点的目的地国家达到60个。
另外,目前还有38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正在发行中,87只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在走行政审批流程。除了博时均衡优选混合基金之外,今年还有3只主动权益基金发行规模达20亿元及以上。
其中,募资额在20亿元及以上的有4只,另有9只募资额在10亿元至20亿元之间。包括姜诚管理的中泰元和价值精选,发行规模22.18亿元。不过,与2019、2020年动则百亿爆款基金的火热不可同日而语,今年最大主动权益新基金博时均衡优选混合基金,规模仅为30亿元。在去年四季报中,丘栋荣表示,看好中小盘成长股和价值股。这两位基金经理去年的业绩出色,在2022年主动权益类基金几乎全军亏损时,他们旗下的基金仍有正收益,比如姜诚管理的中泰星元价值优选,去年收益为4.46%。
其中,新成立的60只主动权益基金募资总规模361亿元,占上述新基金合计募集规模的19%。同时丘栋荣看好基本金属为代表的资源类公司和能源类公司。三是加强城市生态绿化系统。
建成由地面自动气象站、雷达、自主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完成多种气象灾害的灾情、风险普查、区划。国际方面,积极参与国际谈判与IPCC评估报告编制,参与和发起气候变化国际重大科学计划,与有关国家共同发起全球适应委员会,积极宣传我国经验和案例,推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相关理论研究、技术研发相对薄弱,知识和经验供给仍不充分,先进适应理论、适应技术储备不足。
夏季极端高温炙烤北半球……2022年,全球范围内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曾被认为是罕见的高温、干旱、暴雨等极端、异常天气越来越日常化。提高城市交通设施标准等应对极端气候事件 NBD:我们一方面在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也要适应气候变化。
在水资源领域,通过山区水土保持、集雨节水、跨流域区域水资源调蓄和配置等工程,极大提高了我国城乡应对水资源短缺的能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指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全球和大多数地区极端高温增多、增强的主要驱动因子。二是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体制尚不完善。暴雨内涝和高温热浪是我国城市面临的重要气象灾害。
未来中国极端暖事件将增加,极端冷事件将减少 NBD:近几年,极端、异常天气多发频发,您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张兴赢:极端事件的发生与当时特定的大气、海洋等动力—热力异常状态有直接关系,气候变化在一些极端事件的变化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NBD:应该如何提升极端天气的预报准确性? 张兴赢:目前我国24h晴雨预报的技巧评分为0.85以上,暴雨是国际上公认的预报难点问题之一,近15年,美国24h暴雨评分为 0.15-0.28,我国暴雨24h评分为0.15-0.23(1为满分,意味着预报完全准确)。其中在高排放情景下,至21世纪末升温幅度可能达到6.5(3.2-8.7),区域平均年降水量将增加18%(8%-43%)。另外,持续的全球变暖还会进一步加强全球水循环以及潮湿/干旱事件的严重程度。
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接受《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回答了以上问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市政基础设施不足,行动尚未全面开展,能力有待提升,全社会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三是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薄弱,行动力度不足。如果没有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全球多个区域遭受的极端热事件甚至突破历史记录的高温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标签: .content_biaoqian ,.content_biaoqian a ,.content_biaoqian a span{color:#fff !important;font-size:14px;}。目前,我国城市交通标准有较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道路交通设施、排水管网设施相对较好,大城市的道路面积也明显高于中小城市。国内方面,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推进,提升了行业适应气候变化意识。二是提升气候监测预警水平,开展重点领域和敏感行业的影响和风险评估。人类一方面在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也在适应气候变化。极端高温、海洋热浪、强降水和部分区域农业与生态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强热带气旋比例将增加,北极海冰、积雪和多年冻土将减少。
与平均气候相比,极端气候事件对全球增温的响应更加敏感,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变化对区域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更大。NBD:我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与国外相比有多大差距?能借鉴哪些经验?张兴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起步较晚,但进步较快,第一批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城市建设取得预期成效。
这背后的逻辑大致可以理解为气候平均状态的持续变化,有利于某些极端事件增多变强,如平均温度的上升为极端高温的发生提供了更有利的基本条件。在试点示范方面,在全国范围内遴选28个城市(区、县)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在30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以60个内涝灾害较为严重的城市为重点,在1116个易涝积水区段实施城市易涝积水区段整治工程。
2013年我国首次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明确了2014年至2020年适应气候变化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与此同时,伴随着现代化发展,汽车尾气等污染物不断排放,更有利于城市上空凝结核的形成,致使城区相比郊区具有更好的降水条件。
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呈现出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致灾性强的特点。这些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改变了城市微气候,影响居民健康和工作,从而威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出台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同步推动,进一步推动强化重点领域和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目前5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事件在21世纪末将变为1-2年一遇,意味着现在发生的破纪录的极端高温事件会变成经常发生的事件。
城市中心集中分布着高层建筑物,植被较少,与郊区共同形成的城市热岛环流使得城市上空热对流不断发展,容易引发暴雨。多渠道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培训和宣传,提升了行业和公众意识,形成了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在生态领域,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自然生态系统总体稳定向好。一是适应气候变化政策覆盖范围和政策体系构建不断深化。
四是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降水到达地面后下渗大量减少,积聚于地表产生城市内涝,同时引发各类风险问题。
四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内意识增强和国际参与度加深。国际上,鹿特丹的多级蓄水开放空间设计理念、哥本哈根的基于多用途空间设计的暴雨管理体系、《伦敦气候变化适应战略》《纽约适应计划》《新加坡气候行动计划》等成功案例,对我国实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具有借鉴意义。您认为精准预报、预警的难点有哪些?张兴赢:大气是高度混沌的体系,哪怕是极其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对大气运动本身造成不可预知的扰动性,加上气候系统多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再叠加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总体增暖效应和热量变化,使得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的难度变得非常高。而随着变暖,大气持水能力会增加,有利于极端降水强度的增强。
提高城市绿地面积具有多重作用,不仅有助于城市空气净化,降低城市高温、缓解热岛效应,而且方便居民出行、提升环境宜居度,并有助于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最后,要充分挖掘多源观测、数值模式预报的有效信息,发展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等技术的客观预报技术,进一步提升预报准确率。
在农业领域,通过推进农田基本建设、绿色农业和气候智慧型农业,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2016年相继发布城市、林业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我国做了哪些工作?张兴赢:我国一贯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加大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以应对暴雨、雾霾、高温、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